大叔這麼重視環保為何不用PLA瓶子
聚乳酸(英語:Polylactic Acid或Polylactide,縮寫:PLA),是一種熱塑性脂肪族聚酯。生產聚乳酸所需的乳酸或丙交酯(英文:Lactide)可以通過可再生資源發酵、脫水、純化後得到,所得的聚乳酸一般具有良好的機械和加工性能,而聚乳酸產品廢棄後又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快速降解。又被稱之為「生物可分解塑膠」。
生物可分解塑膠主要的材料是澱粉、聚乳酸及纖維蛋白質,其內容物不含傳統塑膠成分,在製型方式和一般用途的使用方面仍和傳統塑膠相差無異。生物可分解塑膠可於多氧環境下,在土壤中由好氧微生物、水及氧等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及水,在少氧環境下,由厭氧微生物及H2O等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及甲烷。
聚乳酸由澱粉發酵成的乳酸為原料,因為是來自於植物,所以石化資源減少許多。雖然能生分解,但在常溫中需要約25個月才能水解,生分解開始需要11.4個月,這是一個缺點,而如果在製作堆肥的高溫(60℃-70℃)和高含水率(50-60%)下可以分解非常快,約50日。
這看起來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減塑的解決對策,但問題來了,台灣現有的垃圾處理,都是以焚化爐為主,在某種情形下,甚至默認塑膠廢棄物在焚化過程中還有助燃的作用,那麼假設設利用生物可分解材質,那麼環保署是希望可以把它分類回收,還是直接進焚化爐?
我們在假設將它回收好了,它的困難出現在分類上,PLA在外觀上與PP、PE的相似度極高,即使是印上了分類標章,如此不明顯的標示,走一趟環保回收站就知道,辛苦環保分類大爺、大媽們,幾乎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楚。
再則,即使是落實在分類上了,PLA需要採用堆肥的方式,將它埋在土裡才能夠在溫度與菌種的配合下,方能有效快速被分解。而台灣有用堆肥的方式,主要仍以廚餘為處理的對象,試想是否要將這些PLA與廚餘攪和再一起呢?堆肥處理廠可沒有表態願意這般處理。
PLA雖然長得像塑膠,目前台灣沒有技術回收,要當作一般垃圾丟棄,要解決塑膠問題,減少一次性使用的習慣,並做好回收分類,加上源頭減量,多管齊下才能減緩對環境帶來的傷害。
基於上述理由,大叔最後還是選擇了可以100%回收重製的鋁瓶作為容器,讓資源可以生生不息,反覆、重複再利用。
延伸閱讀:Gentle 紳大叔為何對鋁罐情有獨鍾